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內地「相親」

星島日報
A16  |   每日雜誌  |   中國點點點  |   By 葉冠霖     2011-03-26

內地「相親」


一個星期日的晚上,在內地酒店房間內拿着電視遙控器,左按右按,發現各個省級衛視台播的都是相親節目,形式幾乎一樣,參加的男生都要被一眾女士品評,最後看看能否姻緣一綫牽。這一方面反映出內地高超的山寨複製技術,各台互相抄襲,另一方面也看到內地對相親活動的龐大需求。

需求大,結果甚麼也可以用來相親。上星期在這裏提到內地「盲搶鹽」,宅男搶到碘鹽,不求坐地起價賺錢,反而「碘鹽招親」,在網上貼文「咱也發個毒誓,誰要是願意跟我過一生,本人答應用十包碘鹽作為聘禮!」

反映山寨複製技術

碘鹽加相親有得諗,「隨手拍」加相親一樣得。兩個月前網上有「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運動,呼籲網友拍下乞討兒童的照片上 網,好讓那些被拐帶的兒童能讓家長尋回。這本來是個幫助弱勢的社會運動,但很快就被應用到相親了。網上湧現「隨手拍解救大齡女青年」、「隨手拍解救孤男寡 女」等,網友把獨身男女相片放到網上,好讓他/她被命中註定的另一半尋回。此等活動,有人認真的放上自己的沙龍照求伴侶,也有人「玩嘢」亂放大齡朋友照片 以求一笑。

別以為只有網友鬧着玩,嚴肅如北京特警也發現「警營開放日」加「相親」有得諗!星期三北京市公安局巡特警總隊的警營開放 日,除了慣常的最新裝備展覽及警員訓練表演外,還特別加設了徵婚台,讓五十四名單身男女特警隊員現場相親。一眾女粉絲為了終生幸福,不惜走堂或向公司請假 也要趕赴。

最後多介紹一種內地相親活動「同城偶遇」,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等都已經開始流行。單身男女都嚮往在生活中,突如其來的在街上偶遇到命中註定的另一半,可惜現實就是現實,沒有那麼多浪漫邂逅,於是就出現「同城偶遇」活動了。孤男寡女在微博發消息,公開自己當天的行程路 綫,再說清楚自己的打扮,還加上一個暗號。例如晚上六時至八時,中山路廣場,灰色西裝黑領帶,暗號「剛下班是嗎?」那麼其他關注者看到此微博,就可以到那個地方,向那人打個招呼,製造一場美麗的邂逅!

執筆至此,小弟也想來一個「同城偶遇」的貼文:「星期一至五下午三時,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男人聲綫,暗號『中國點點點』。」我會努力的等這場美麗的邂逅!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中國點點點》。節目由鄭婉薇、葉冠霖主持,逢周一至周五下午三時至四時半播出,港台網站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文:葉冠霖

2011年3月19日 星期六

搶購碘鹽生潮語

星島日報
A16  |   每日雜誌  |   中國點點點  |   By 葉冠霖     2011-03-19

搶購碘鹽生潮語   
日本出現核危機,內地及本港都出現進食碘鹽可以防核輻射傳言。面對此等謠言,內地居民的反應可粗略的分成兩類:相信謠言的多較年長,縱然大排長龍也要四出搶鹽;而在網上,年輕的網民早就將這定調為無稽之談,更大加調侃。

鹽言核和相交替

無 車又無樓,平日慘遭女性冷待的男性,現在只要手執碘鹽數包,就能重振雄風,內地有網民就來一招「碘鹽招親」:「咱也發個毒誓,誰要是願意跟我過一生,本人 答應用十包碘鹽作為聘禮。大家都是明白人,特以圍脖發帖為證,望各位監督和督查!」另一網友亦道:「我沒車也沒有房,我只有碘鹽百來袋,問你要不要來做我 新娘!」

調侃之餘,搶鹽風波也造就大量潮語。普通話「鹽」跟「言」同音,是「食字」的大好題材,例如微博就特別推出「制止 謠"鹽"從我做起」專頁,提醒市民切勿搶鹽。除此之外,網上還出現「啞口無鹽」、「無鹽以對」、「鹽陣以待」等等的說法,玩得不亦樂乎。而普通話「核」字 跟大「和」民族的「和」字又同音,「鹽」、「言」、「核」、「和」四字互相交替,更是變化無窮。有網民提對聯,「上聯:日本是大核民族,下聯:中國是鹽荒 子孫,橫批:有碘意思。」其實面對謠「鹽」,最重要的是「蛋腚」!這個潮語「蛋腚」,同樣取其普通話諧音,就是「淡定」的意思。

「盲搶鹽」寸爆搶鹽人

此 等食字遊戲,在香港可不是一樣的流行?內地「調侃」搶鹽謠言,香港就「寸爆」那些搶鹽的人,有本地報章就用上廣東話食字頭條標題「中港澳盲搶鹽」。食字遊 戲無分語言,普通話廣東話亦可,不過至高境界還是食字食在普通話跟廣東話之間,嬉戲之餘更充分反映中港兩地的人流交往———「流言當前,港人無尊嚴,只有 樽鹽」!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中國點點點》。節目由鄭婉薇、葉冠霖主持,逢周一至周五下午三時至四時半播出,港台網站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文:葉冠霖

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

鴨梨

星島日報
A16  |   每日雜誌  |   中國點點點  |   By 葉冠霖     2011-03-12

鴨梨     

剛隨電台到佛山考察回來,在我們下榻的酒店旁邊,有一幢既是餐廳、又是沐足中心、更是夜總會的多功能綜合娛樂場所。雖然大型霓虹招牌錯把「CLUB」寫成 「CULB」,但招牌上卻有潮語「給力2011」的大字,搶回不少分數。在此等娛樂場所用上「給力」二字,意境更堪玩味。在內地,潮語已經融入生活之中, 除了說、寫之外,還可以做。內地有位「乙肝鬥士」雷闖,多年來一直為消除內地對乙型肝炎患者的歧視而奔走。雷闖是重慶人,現在是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生。最 近,雷闖舉報深圳三間醫療機構,指這些機構在為客人進行的體檢項目中,包含乙肝的檢查,違反國家法規。負責處理的深圳市衞生和人口計畫生育委員會調查後, 處罰這三間醫療機構,不過雷闖認為,政府對當中一間醫療機構的處罰力度不足。

「壓力」諧音督促「給力」

為了表達不滿,雷闖花了四十元買了一籃「鴨梨」,送給深圳市衞人委的工作人員,這行動讓一名工作人員很不滿。該工作人員 說:「年輕人應該腳踏實地做實事,多向旭日陽剛、深圳民工團學習,不要就會搞這些作秀。」之後還說:「不要因為這種事斷送了你的後半生!」還是另一名工作 人員對答比較得體,她說:「我們這是應該做的!」婉拒了雷闖的禮物「鴨梨」。

不懂內地潮語的讀者,可能會看得一頭霧水,為甚麼雷闖不滿深圳市衞人委還送上一籃「鴨梨」,而工作人員又如此火光?原來 這「鴨梨」內有乾坤,不只是水果般簡單。普通話「鴨梨」是「壓力」諧音,在使用內地常用的拼音輸入法時,鍵入「yali」首先出現的詞語就是「鴨梨」,網 民打字快,很多時想鍵入「壓力」卻錯選「鴨梨」,結果「鴨梨」成了潮語,意思就是「壓力」了。

雷闖說:「送鴨梨不是為了作秀,而是督促相關部門辦事給力的一種策略!」這種潮語示威,成功吸引傳媒報道,深圳市衞人委收到的「鴨梨」,遠超了雷闖花四十元所送的那一籃!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中國點點點》。節目由鄭婉薇、葉冠霖主持,逢周一至周五下午三時至四時半播出,港台網站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文:葉冠霖

2011年3月5日 星期六

愛堵族

星島日報
A18  |   每日雜誌  |   中國點點點  |   By 葉冠霖     2011-01-01

愛堵族    

最近在網上看了一個甜品廣告:一家迴轉壽司店內,一對男女因為各自的另一半忙於打電話及打機,無聊之際,展開了一段微妙的感情交流。廣告拍出了都市的浪漫,更點出了都市人的通病———過分專注手中的手機。

城市通病專注手機

在內地,不少人對手機亦樂此不疲,今日要介紹「愛堵族」這個中國新生潮語就是例證,且先由北京最新公布的治堵政策說起。

北京堵車非常嚴重,首都被戲稱為「首堵」。北京市政府為解決堵車,上周五公布一系列措施,控制小客車數量。一○年北京市的新車銷量超過八十萬輛,但在一一年開始,政府決定大減汽車牌照,發放總數限制為二十四萬輛,以搖號方式分配。出手之重,被形容為北京「史上最嚴厲的治堵政策」。

現時北京共有超過四百七十萬輛機動車。北京官方統計,九月份市區平均行車時速為二十點六公里,在繁忙時間居民更往往要塞車五小時,坐車比騎單車還要慢。

車廂可看微博MSN聊天

塞車本來應該沒人會喜歡,但在內地有人就偏偏相反,成為了「愛堵族」。愛堵族喜歡堵車,是因為現在的堵車,跟以前不一樣了,困在車廂內也很多事都可以做 ———可以看微博發微博,可以打電話,可以拿手機看電子書,可以上MSN聊天等等。為了堵車,有些「愛堵族」更專挑擠塞的路來走。

有專家分析,對「愛堵族」來說,塞車的這段時間,是被逼出來的,他們會覺得是被贈予的時間及空間,所以用來做一些用手機上網之類自己喜歡的事情,都不會因為浪費時間而內疚。

問題是:玩手機真的比回家,又或身邊的另一半重要嗎?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中國點點點》。節目由鄭婉薇、葉冠霖主持,逢周一至周五下午三時至四時半播出,港台網站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文:葉冠霖

敏感瓷

星島日報
A16  |   每日雜誌  |   中國點點點  |   By 葉冠霖     2011-03-05 

敏感瓷    

我有一個壞習慣,總將自己在報刊上的文章轉貼到個人博客上,算是留個記錄。上星期在這裏談到在中國茉莉花革命集會期間,內地有關當局如何在網上封鎖敏感詞。只怪自己大意,不假思索的就將文章貼到內地博客,結果博客被封。樂觀點看這也有兩個好處:一是博客獲得「封殺用戶」的尊貴雅號;另一方面亦印證那文章所談到會被封殺的敏感詞,所言非虛。

領導名同樣搜索不到

兩會召開,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說,政協應該利用互聯網接收民意,保持與民眾密切的聯繫和溝通,反映民眾訴求和意見。賈慶林要政協委員在網上聽民意,可惜在微博上,實在有太多的範疇不能搜尋。「六四」、「茉莉花」等不能搜索,意料之內;「坦克」、「Tank」、「王府井」也不能,有點意外。造反的不能搜索,當權的也同樣不能,「胡錦濤」、「溫家寶」、「賈慶林」、「共產黨」統統搜索不到,就連前特首「董建華」、「何厚鏵」也因已貴為政協副主席,不能倖免;還好的是近日最紅的「曾蔭權」、「曾俊華」,大概在國家內只算小官,沒有被封鎖。

還有一個不能在微博搜索的名字——「方濱興」。此君不能被搜索,不是官方意志,而竟然是網民的力量!方濱興是北京郵電大學校長,不過他還有更偉大的功績。據大學網頁介紹,方校長「首先提出了建設國家網絡與信息安全基礎設施的理念,並組織研製、實現了相應的系統,作為第一完成人。」簡單點說,方濱興就是「中國國家防火牆之父」,他的傑出成就,讓全國網民困於防火牆之中!

網民力量催生「敏感詞」

兩個月前,方濱興也登陸微博。消息一出,引來網友不斷在他的微博留言,多是衝着他建設的國家防火牆。激烈的留言雖然不斷被刪掉,但群情實在太洶湧,方濱興被逼關閉微博,現在甚至連「方濱興」三個字也不能搜尋,網民的力量竟然也催生了一個「敏感瓷」!

內地潮語愛用諧音,「敏感瓷」說的就是敏感詞。中國China盛產瓷器,想不到「敏感瓷」也成了中國特產。不過「敏感詞」好、「敏感瓷」又好,兩者在微博上也不能被搜尋,一樣是敏感詞!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中國點點點》。節目由鄭婉薇、葉冠霖主持,逢周一至周五下午三時至四時半播出,港台網站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文:葉冠霖

Democrazy

星島日報
A18  |   每日雜誌  |   中國點點點  |   By 葉冠霖     2011-02-26

Democrazy    

這幾天讀報看到不同的字詞,腦裏就總想着:「究竟它是不是?」看上去有點像,但卻原來偏偏不是,弄得頭昏腦脹,終於明白電影《無間道》中傻強辨認臥底的方法,其實也有他的道理。「民主」這個詞語可以,按道理英文「democracy」應該都可以了,但竟然不行。究竟內地微博哪些詞語是「敏感詞」,網民搜尋時會顯示「根據相關法律和政策,搜索結果未予顯示」呢?怎樣也弄不清。

「茉莉花開」普通帳號通行

上星期日的中國茉莉花革命,市民靠網絡互通消息出來聚集,為了防止消息擴散,微博也加強了限制,不能搜尋的敏感詞愈來愈多,使我這陣子對微博分外沉迷,不是要向網民分享甚麼訊息,而是想找出微博究竟作了怎樣的封鎖。

不要以為在敏感時期,「茉莉花開」這四個字在微博就不能說,早幾天我就成功發布了!不過當中也有一些巧妙之處。熟悉內地微博的朋友都知道,微博有兩種不同帳戶:一種是「認證」帳戶,只有身分經過核實的所謂名人才能擁有,基本上所有明星、作家等有知名度或影響力的人,都用這種有個「V」字的帳戶;另一種就是普通的帳戶,用者通常是一般的網民,他們的動態也較少被關注。早幾天我用「認證」帳戶,鍵入「茉莉花開」四個字,再按下「發布」之後,那四個字就像市民要求財爺退稅的聲音一樣,完全被吞沒了,就像我完全未有要求微博發布過,被「河蟹」了。之後我再改用一個普通微博帳戶鍵入「茉莉花開」四個字時,可能是因為普通脹戶影響力較低而未暇河蟹吧,在敏感之時竟然也成功發布!

潮語逃避河蟹

在電台介紹中國潮語,發現當中很多都是因為逃避「河蟹」而產生的。上面提過,「民主」一詞可以在微博搜尋,但「democracy」就不能,我瞎猜大概是中國不願見到西方式民主吧。不過網民創意無限,若真的想用英語談民主的話,他們會故意拼成「democrazy」,這樣的crazy其實只為逃過被「河蟹」的命運。順帶一提,democrazy一字並非內地網民首創,英國樂隊Blur的主音Damon Albarn ○三年就推出過一張個人大碟,碟名正正就是這個democrazy!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中國點點點》。節目由鄭婉薇、葉冠霖主持,逢周一至周五下午三時至四時半播出,港台網站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文:葉冠霖

微情書

星島日報
A18  |   每日雜誌  |   中國點點點  |   By 葉冠霖     2011-02-19

微情書    

「如果你在天堂遇見我/請裝作不認識我的樣子/因為下一次也想由我向你求婚」這文字來自日本東京一個三十五歲的男子,是日本流行的「三行情書」。日本漢字協會為推廣漢字教育,發起這種用三行字來表達愛意的詩歌體裁。這種簡簡單單的文字,年輕一代很受落。雖然這形式非日本首創,但在日本非常流行,去年四月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介紹過日本「三行情書」後,在中國也愈來愈流行。

140字內表達情意

不過內地始終是微博最流行。跟「三行情書」一樣,微博同樣講求用字簡單精煉,兩者結合之後,就成了「微情書」,同樣言簡意駭,要在一百四十個字內表達情意。在剛過去的情人節及元宵節,內地不少年輕人都以「微情書」傳情,他們認為在網上以「微情書」表白,沒有了面對面的尷尬,失敗了也不怎麼樣。其中的一條被網友稱為最感人的「微情書」:'「十歲那年我們還不認識,二十歲那年我們是同學,三十歲那年我們已經是夫妻了,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八十歲、九十歲我們就這樣一直幸福的生活着。九十歲以後,不管我們誰先走,都不許傷心,因為我們幸福了很久很久。來生,從頭再讀一遍吧。」

「雞肋短訊」欠誠意

「微情書」的確是感人,但表白選擇用「微情書」就是嚇人,他日配以短訊分手更是一絕。這些內容若是原創的話,還尚算有一丁點的誠意,可惜在電子通訊的世界,文字多是毫無保留的徹底複製及轉發。還有那些節日的祝福短訊,在內地更加被形容為「雞肋短訊」,收到之後轉發與否都不是。內地有種說法:收到此等短訊後「只看誰發,不看內容」———反正內容都是一樣的,只需知道誰還關心自己就可以了。不過我想這也太一廂情願的天真了吧,現在大家都是「轉發全部」的了,人家真的是在這一刻想起你,而送上一個複製的祝福嗎?最近智能手機流行What's app,讓轉發短訊的成本降至近乎零,同時也讓這些祝福短訊的意義,跟它的成本一樣,一同蒸發於科技之中。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中國點點點》。節目由鄭婉薇、葉冠霖主持,逢周一至周五下午三時至四時半播出,港台網站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文:葉冠霖

此處省略N個字

星島日報
A18  |   每日雜誌  |   中國點點點  |   By 葉冠霖     2011-02-12

此處省略N個字    

中央電視台的春節晚會,全國關注,每年都產生不少中國潮語,○七年的一句「你太有才了」至今還有人說。今年跑出的一句,就是「此處省略N個字」。可以在此大膽說一句,在未來一段日子,大家在內地媒體將不斷的看到這用法。

出自央視趙本山

這句「此處省略N個字」出自今年春節晚會趙本山的小品「同桌的你」。故事講述一個老頭帶同兒子,拜訪自己數十年前小學同桌女同學,還帶了一封情書。不過老頭不大懂字,信中多次說「我一直都想跟你講一句,此處略去三個字」、「此處略去二十七個字」、「我們一起走進苞米地,此處省略七十二字……」等,引來觀眾大笑,這「此處省略N個字」的句式亦馬上在內地走紅。

這種句式不算新鮮事,賈平凹一九九三年的小說《廢都》中也出現過「此處作者刪去×× 字」,所以不少內地評論都說趙本山只是拾人牙慧。批評歸批評,這「此處省略N個字」始終在內地瘋傳,大家的新年祝福語會是「祝你新年進步……此處省略N個字」;談論在微博被禁的埃及動亂,也可以說「對那些發生騷動的國家(此處省略兩個字),寄予無限同情。」

「敏感詞」的替代

「此處省略N個字」的流行,不在春晚,而在內地的禁忌。中央電視台的春晚讓這話誕生,不過它的普及,只因在內地不能直說的話實在太多。有說中國官方設定的網絡「敏感詞」超過一萬個,與其被河蟹,那不如自行「此處省略N個字」,這樣一來,讓讀者心神領會,更是一番風景。在「此處省略N個字」之前,一句「你懂的」一直獨領風騷,例如在論壇上有人求圖的話,一句「留郵箱,你懂的!」意思就是在這裏不好公開說,留下電郵地址,自有禁圖送上。

不論是「此處省略N個字」或是「你懂的」,要是內地禁忌一成不變,潮語再是多變,也萬變不離其宗……(此處省略九百二十六個字)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中國點點點》。節目由鄭婉薇、葉冠霖主持,逢周一至周五下午三時至四時半播出,港台網站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文:葉冠霖

神曲

星島日報
A14  |   每日雜誌  |   潮語動新聞  |   By 葉冠霖     2011-02-05

神曲    

大年初三,先代表「中國點點點」節目仝人,恭祝各位新的一年神馬都給力!初三赤口,不宜多說話,故此特別介紹一首沒有歌詞的歌曲———《忐忑》。

這首《忐忑》真的給力,內地無數歌迷為之神魂顛倒,尊為「神曲」,聽過的人都說聽一萬遍也學不會!全曲沒有歌詞,只見主唱的龔琳娜不停「咿咿呀呀」發音,以笙、笛、提琴、揚琴等樂器伴奏,融合京劇老旦、老生、黑頭、花旦等多種音色,龔琳娜表情豐富多變,在極其快速的節奏中變幻無窮。面對這等樂曲,文字都頓時軟弱無力,恐怕只有寫得出「聽陳蕾士的琴箏」的黃國彬才能將其恰當形容。

籃球名將聽後崩潰

不要以為我又說得太誇張,這首《忐忑》的威力真的不容小覷,就連中國籃球協會最近也頒令禁播。話說最近遼寧隊主場作賽的時候,專挑客隊射罰球的時候,播放這首《忐忑》,歌聲一出,客隊馬上分神,吉林隊及浙江隊都據稱因此吃了敗仗。難怪吉林隊主教練怒吼:「這放的是啥歌啊!」廣東籃球名將朱芳雨也說,《忐忑》令人崩潰!

意思如同「洗腦歌」

內地籃球比賽中,播放的歌曲五花八門,吉林隊去年主場的時候,就曾經放了冷箭,播放經典電子遊戲「魂斗羅」的背景音樂!但今次面對遼寧隊的《忐忑》,就徹底的崩潰了。鬥球技變成鬥音樂,中國籃協火光了,發布緊急通告,指某些賽區頻繁播放「刺耳歌曲」影響客隊罰球和進攻,嚴重違反聯賽工作規定,嚴格禁止。

這就是「神曲」《忐忑》了!現時在內地,「神曲忐忑」四個字,幾乎形影不離,彷彿只有《忐忑》被稱為「神曲」,其實不然。這個內地潮語「神曲」,跟意大利詩人但丁的作品完全無關,只是用來形容一些「神級」的歌曲。要注意的是,這潮語的用法很微妙,不是絕對的讚美,多是指一些歌詞或曲調非常通俗的作品,意思大概跟香港人慣用的「洗腦歌」差不多,但多了一點點的敬意。舉個例子吧:在內地,李家仁醫生的《小明上廣州》也被尊為「粵語神曲」!那神曲所指為何,大家該心中有數吧!

《忐忑》YouTube片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h_U5yPK4g-E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中國點點點》。節目由鄭婉薇、葉冠霖主持,逢周一至周五下午三時至四時半播出,港台網站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文:葉冠霖

潮語拜年

星島日報
A16  |   每日雜誌  |   中國點點點  |   By 葉冠霖     2011-01-29

潮語拜年    

春節到,今時今日,內地領導是這樣拜年的:「神馬都是浮雲,科學發展才是真經,轉變發展方式最給力。」這祝賀語來自雲南省委書記白恩培及省長秦光榮!另一邊廂,江蘇省書記羅志軍就希望各位網民繼續「圍觀江蘇、給力江蘇」!香港讀者看不明白這些祝賀是正常的,因為「神馬」、「給力」、「圍觀」等都是內地年輕網民的潮語。

代表一種身分、價值

用年輕人語言就等於親民這種想法,各地官員皆有,正如曾特首也要Check it out來祝香港市民聖誕快樂。親民本意是好,但請不要以為這些「潮語」就是這麼簡單,懂說懂用就是和年輕人一夥了。內地網民的一套遣詞用字,可被稱為「潮語」或「銳詞」,這些詞語除了字面上的意思,還代表了一種身分、一種價值。網民或年輕一代有自我一套文化,不算新鮮事,英語世界有Urban dictionary,香港網民也有「網絡大典」。但放諸內地這個言論自由還未完全開放的地方,潮語在社會上的意義更大,如去年甚為流行的潮語「我爸是李剛」,就肩負了年輕人對「官二代」特權控訴這使命,縱然可能不是完全自覺,網民也是推動了一場社會運動。內地網絡不完全開放,若要上facebook、看敏感新聞等就要靠「翻牆」,牆內的人自成一派,「潮語」就成了自己的身分,自己的語言。借用錢鍾書對婚姻的形容:「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網民的力量希望改變社會,城外的官員又希望用上「潮語」,走入這個網絡圍城。

「我們需要真誠真心」

內地領導用上「潮語」拜年,就得意洋洋,心想成功跟網民打成一片了,傳統傳媒也送上高帽,形容領導潮語拜年令人難忘,「網友紛紛叫好。」但在網上卻多見:「怎麼這麼無聊?超級反感。」另一個網民更給力的總結:「網絡廉政勤政,並不是要你們網絡裝傻充愣,更不是把你們當成耍猴的看熱鬧。我們需要的是你們的真誠,事情的真相,以及久違的真心!」《讓子彈飛》中的麻幫,用外人聽不懂的哨子溝通,老湯依樣拿起哨子亂吹,很快就被麻幫識穿了。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中國點點點》。節目由鄭婉薇、葉冠霖主持,逢周一至周五下午三時至四時半播出,港台網站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文:葉冠霖

排隊哥

星島日報
A16  |   每日雜誌  |   中國點點點  |   By 葉冠霖     2011-01-22

排隊哥    

「中國點點點」去年中啟播以來,節目每天都以一則內地新聞,為聽眾介紹一個中國潮語,算起來都介紹了過百個了。潮語生命力強,只要有新聞,潮語就不斷推陳出新。這些內地潮語看來古古怪怪,不過當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基本的規律。

這年頭不是「哥」就是「門」。

出位的人物,多會被稱為「XX哥」。還記得去年那個穿衣甚有型格、連外國媒體都報道的寧波流浪漢嗎?他的名字可能沒多少人會記得,但大家該還記得這一位「犀利哥」吧!

最近內地又有一位哥兒誕生了!被喻為全球最大規模的動物遷徙———中國春運在星期三開始,民眾趕着回家,為了一張火車票,便得半夜走到火車站外排隊。一名男子為免捱凍,帶來一個時裝店內的塑膠模特兒,為她穿上衣服、戴上假髮,帶到輪候買票的人龍排隊,遠看起來真假難辨,那個男子就可以不時回到自己的私家車上取暖了。照片被放到網上後,熱爆網絡,這個男子就被稱為「排隊哥」。

模特兒公仔「代」排隊

出位的人被叫做「XX哥」,出位的事就多被叫做「XX門」。去年網名獸獸的內地車模性愛片段在網上流傳,事件被叫做「獸獸門」;前微軟中國總裁唐駿被指學歷造假,這指控就成了為「學歷門」。選擇用「門」字,是因為一九七二年美國的「水門事件」(Water gate scandal)。當時美國總統尼克遜被揭發在競爭對手民主黨的總部「水門大廈」安裝竊聽裝置,令他最終辭職下台,這裏的「門」本來只是大廈名字的一部分,但現在已成了內地的流行網絡用語,指一些爆炸性的新聞或事件。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中國點點點》。節目由鄭婉薇、葉冠霖主持,逢周一至周五下午三時至四時半播出,港台網站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文:葉冠霖

恐歸族

星島日報
A16  |   每日雜誌  |   中國點點點  |   By 葉冠霖     2011-01-15

恐歸族    

小明和李醫生興高采烈的出發到火車站,準備上廣州。李醫生還走着唱着「小明上廣州,搭高鐵樂悠悠,飛馳越秀山,家陣廣州乜都有!」不過來到火車站,卻發現廣深港高鐵要到二○一五年才通車!那又如何坐高鐵上廣州呢?

小明大哭,坐在地上嚷着要搭高鐵樂悠悠,李醫生拿他沒法子,唯有先到廣州,再坐早已通車、廣州至武漢的武廣高鐵。

高鐵價昂比飛機更貴

到了廣州火車站,發現人頭湧湧。原來內地春運今年由一月十九日開始,至二月二十七日共四十日,廣州火車站在星期一就已經開始發售春運的火車票,離家到廣州的打工仔都忙着撲飛回家過年。眼見終於有機會坐高鐵,李醫生拖着小明穿過人群,飛快到售票處排隊,遇到了老家在襄陽谷城縣、在廣州打工的郭先生。李醫生說:「高鐵好呀,啜聲就到。」不過郭先生不是醫生,收入有限,喃喃算着:坐武廣高鐵二等票要四百九十元,到了武漢還要轉車,又要多花八十元;但普通列車硬臥只要三百多元,更不用轉車,「有臥鋪我就不去坐武廣。」

還有更誇張的例子:由成都坐高鐵到上海,高級軟臥票價七折後是為二千三百三十元,比坐飛機更貴。現在全國鐵路正高鐵化,高鐵列車愈來愈多,平價普通票難求,令群眾如郭先生都慨歎「被高鐵」。

春節開銷大不願回家

內地近年出現「恐歸族」,指那些在外地工作,但不願意回家過春節的人。春運交通費高昂當然是一個原因,有些打工仔就擔心過年送禮封紅包等開銷太大,有些就怕回家見到父母會被逼婚催婚,總之對「恐歸族」來說,回家就是一種壓力。

李醫生聽到這裏,很是感慨:「其實都是一家人,樹同根、水同源,回家飲吓早茶,唱隻歌仔,多好!」說着說着,又從頭唱起「小明上廣州,探親友樂同遊……」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中國點點點》。節目由鄭婉薇、葉冠霖主持,逢周一至周五下午三時至四時半播出,港台網站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文:葉冠霖

肥豬流

星島日報
A16  |   每日雜誌  |   中國點點點  |   By 葉冠霖     2011-01-08

肥豬流   

電視台又有前綫記者離職。傳媒行業,人來人往,本屬常事,但記者留下長文,說電視台「新聞取向太明顯,一點也不中立,「CCTVB」之名不脛而走。」引來行內頗多討論。香港電視台走中央台的路綫,當然多被嗤之以鼻,但在內地,剛踏入二○一一年,就有內地電視台要全面擁抱紅色文化,紅色才是硬道理。

重慶衛視變「北朝鮮化」

重慶衛視在一月三日大改革,晚間黃金時段不再播放電視劇集,用紅色文化節目代替,重點推出一系列「唱讀講傳」類專題節目,包括《信念》、《經典電影賞析》等,前者介紹歷史典範人物,後者播放宣揚文革精神電影及抗日戰爭片。

兩個月前,重慶市政府與文化部舉辦重慶第一次的「中華紅歌會」,大唱紅色經典歌曲,欲與早將「紅歌會」辦得有聲有色的江西衛視分庭抗禮。現在重慶衛視又聲言要打造省級衛視第一紅色頻道,可見重慶「紅」風之烈,誓要成為中國最紅。

薄熙來○七年出任重慶市委書記,認為一個城市需要有精、氣、神,所以大吹紅風,掀起「唱紅歌、讀經典、講故事、傳箴言」運動。在剛過去的除夕晚會,薄熙來更與一群留守兒童大唱「學習雷鋒好榜樣」。

重慶衛視緊貼薄熙來主旋律,改革為紅色頻道,聲言要宣揚主流文化價值觀,不過重慶市民似乎反應麻麻,紛紛加以嘲諷,程度比「CCTVB」更進一步,揶揄重慶衛視「北朝鮮化」。

普通話「非主流」諧音

若如重慶衛視所言,紅色文化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話,那我對「肥豬流」更感興趣。「肥豬流」是內地潮語,普通話「非主流」的諧音。內地年輕一代,厭倦所謂的主流文化,強調個性,着衫、髮型、聽歌、看戲、用字,都要別具一格,堅持自己特色,這就是「肥豬流」了。

面對這樣的主流價值觀,也難怪年輕人寧願做「肥豬流」了。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中國點點點》。節目由鄭婉薇、葉冠霖主持,逢周一至周五下午三時至四時半播出,港台網站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文:葉冠霖

愛堵族

星島日報
A18  |   每日雜誌  |   中國點點點  |   By 葉冠霖     2011-01-01

愛堵族    

最近在網上看了一個甜品廣告:一家迴轉壽司店內,一對男女因為各自的另一半忙於打電話及打機,無聊之際,展開了一段微妙的感情交流。廣告拍出了都市的浪漫,更點出了都市人的通病———過分專注手中的手機。

城市通病專注手機

在內地,不少人對手機亦樂此不疲,今日要介紹「愛堵族」這個中國新生潮語就是例證,且先由北京最新公布的治堵政策說起。

北京堵車非常嚴重,首都被戲稱為「首堵」。北京市政府為解決堵車,上周五公布一系列措施,控制小客車數量。一○年北京市的新車銷量超過八十萬輛,但在一一年開始,政府決定大減汽車牌照,發放總數限制為二十四萬輛,以搖號方式分配。出手之重,被形容為北京「史上最嚴厲的治堵政策」。

現時北京共有超過四百七十萬輛機動車。北京官方統計,九月份市區平均行車時速為二十點六公里,在繁忙時間居民更往往要塞車五小時,坐車比騎單車還要慢。

車廂可看微博MSN聊天

塞車本來應該沒人會喜歡,但在內地有人就偏偏相反,成為了「愛堵族」。愛堵族喜歡堵車,是因為現在的堵車,跟以前不一樣了,困在車廂內也很多事都可以做 ———可以看微博發微博,可以打電話,可以拿手機看電子書,可以上MSN聊天等等。為了堵車,有些「愛堵族」更專挑擠塞的路來走。

有專家分析,對「愛堵族」來說,塞車的這段時間,是被逼出來的,他們會覺得是被贈予的時間及空間,所以用來做一些用手機上網之類自己喜歡的事情,都不會因為浪費時間而內疚。

問題是:玩手機真的比回家,又或身邊的另一半重要嗎?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中國點點點》。節目由鄭婉薇、葉冠霖主持,逢周一至周五下午三時至四時半播出,港台網站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文:葉冠霖

暴雨梨花汗

星島日報
A18  |   每日雜誌  |   中國點點點  |   By 葉冠霖     2010-12-25

暴雨梨花汗   

政府要緊貼民情,總想用所謂夠「潮」的方法。不過最忌只得其形,而忽略了當中的內涵。在內地,網民成為輿論一大勢力,福建莆田市政府也想了解網民對政府的工作評價,在政府網站舉行「政風行風滿意度測評」,讓網民為政府七十多個部門評分。評分分為「滿意」、「一般」和「不滿意」三級,表面看來跟一般調查無異。不過原來政府為網頁做了限制,如果在七十多個部門評分中,選擇不滿意票數超過一半的話,系統就會拒絕提交投票結果,並且會彈出窗口,提示投票者重新投票。

「又要威、又要戴頭盔」

據內地報章引述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解釋,這樣的限制是為了防止有人造票,惡意提交不實的答案。他說,不是搞惡作劇的人,是不會胡亂地將超過一半評分都填為「不滿意」的。

福建莆田市政府示範了如何用上「潮」的方法貼近民意,但又忽略了當中的內涵。網上調查的目的,就是讓網民隨意發表意見,監督政府。對政府來說,建立一個開明的形象,可能比收集到的數據更有用。可惜政府「又要威、又要戴頭盔」(本地潮語,指既要威風、但又怕死),擔心民調結果太差,就如此設限,還要用上「一般人不會不滿意政府過半數部門」的荒誕邏輯!

事件經傳媒報道後,政府形象更差,網頁上亦馬上取消這個投票限制了。

汗如暴雨一發不可收

有內地網民看見政府如此收集民意,用了「汗!」來形容。汗,是出汗的意思,但不是指體力勞動的出汗,而是形容慚愧、尷尬而流汗,又或看到一些太荒誕、太不可思議的事情,也可用上這個「汗」字。

「汗」還有等級之分,「汗」只是普通級數,嚴重些可用「暴汗」、「瀑布汗」,情況更惡劣的話,可以形容為「暴雨梨花汗」———汗如暴雨,一發不可收拾。至於如何判定這些等級呢?那就因人而異了。當看到曾先生「Check it out!It's good, it's good……」的至潮親民宣傳片時,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暴雨梨花汗」!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中國點點點》。節目由鄭婉薇、葉冠霖主持,逢周一至周五下午三時至四時半播出,港台網站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文:葉冠霖

拼爹

星島日報
A16  |   每日雜誌  |   中國點點點  |   By 葉冠霖     2010-12-18

拼爹    

潮語動新聞

一年將盡,要數今年的內地潮語,「我爸是李剛」一定榜上有名。河北省保定市公安局副局長李剛的兒子,開車意外撞死一名女學生後大喊「我爸是李剛!」激起全國討論,事後李剛還得上中央電視台公開道歉。全國對「官二代」特權的關注,讓「我爸是李剛!」這話紅遍中國,人們紛紛說「恨爹不成剛」。

以父名嚇唬反映不公義

今個月初,內地又有一倚仗父親勢力作惡的事件。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一名學生,因與同學結怨,帶同自己父親和兩名打手,闖進學生宿舍毆打同學。據說這名學生邊打人邊喊:「我爸是黑社會的,今天要把你們都打一遍。」

不論父親是黑是白,警察或是黑社會,兒子都以父親之名作威作福,內地於是流行「拼爹」的講法。以後小孩打架,未出手可能先說:「我爸是科長。」以父親之名先嚇唬對方。

內地實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財富轉移到「富二代」還說得過去,但為官為黑的有意無意將權力轉移到「官二代」,形成的特權新一代,就只反映出內地的不公義。假若有一天,結石寶寶長大了,跟人「拼爹」時能驕傲的在人前高呼「我爸是趙連海!」,社會上的「拼爹」不再只是拼財富、拼權力,公義也許就真正的實現在這土地上。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中國點點點》。節目由鄭婉薇、葉冠霖主持,逢周一至周五下午三時至四時半播出,港台網站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港台現送出《中國點點點》潮語月曆二十份予《星島日報》讀者,有興趣人士請將姓名、聯絡電話及地址,寄九龍廣播道三十號香港電台第一台「中國點點點」節目收,信封面請註明「索取《中國點點點》潮語月曆」,便有機會獲贈二○一一年月曆一個。數量有限,先到先得,送完即止。

文:葉冠霖

打醬油

星島日報
A16  |   每日雜誌  |   中國點點點  |   By 葉冠霖     2010-12-11

打醬油    

內地剛在星期日舉行投考公務員的考試,反應非常熱烈,一百四十萬人報考,爭奪一萬六千個職位。最熱門的職位,平均四千九百多位應徵者中,才有一人獲聘!

「這事與我無關」代名詞

競爭如此激烈,有些考生就抱着姑且一試的心態,索性空槍上陣。內地有調查問「二○一一國家公務員考試你練習了多久?」被訪的四千八百三十三人中,百分之四十二點九的考生表示沒有練習,打算「裸考」。

有考生更說,「我是在那千軍萬馬中,打醬油的一分子。」內地說「醬油」,就是我們的「豉油」,那考試又跟買豉油有甚麼關係?他究竟在說甚麼呢?

原來在內地,「打醬油」是事不關己的意思。話說早兩年,廣州一家電視台在街上訪問了一位市民,問他對陳冠希艷照事件的看法。這位市民說:「關我乜事,我出來打醬油的!」

這家電視台又真夠奇怪!街訪市民對艷照的看法,已經夠奇了;還讓這樣空洞的訪問內容出街!報道一出,自然紅遍網絡界。經過網上廣泛流傳,「打醬油」就成了「這事與我無關」的代名詞。

那位考生說他是眾多考生中打醬油的一分子,就是說考試與他沒啥關係,他也只是「陪跑」的一員。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中國點點點》。節目由鄭婉薇、葉冠霖主持,逢周一至周五下午三時至四時半播出,港台網站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港台現送出《中國點點點》潮語月曆二十份予《星島日報》讀者,有興趣人士請將姓名、聯絡電話及地址,連同印花寄九龍廣播道三十號香港電台第一台「中國點點點」節目收,信封面請註明「索取《中國點點點》潮語月曆」,便有機會獲贈二○一○年月曆一個。數量有限,先到先得,送完即止。

文:葉冠霖

港澳志願者 活學世博

都市日報
P28  |   城市  |   By 葉冠霖     2010-05-27

港澳志願者 活學世博    

上海世博,香港最愛談論入中國館排隊有多混亂,國內的同胞出了甚麼洋相,結論往往就是:國家經濟發展強勁,但人民的素質仍有待改善。

文:葉冠霖 圖:香港電台早前到上海世博之行所見,部分旅客缺乏公民意識是事實,但園內另一群人更吸引我的注意——在三十度的酷熱天氣下,進出各展館已叫我累得要坐在蔭處乘涼,但一群身穿淺綠色外衣的志願者,仍頂着猛猛的太陽,擠出微笑,一遍一遍的向旅客解答千奇百怪的問題。

上海世博半年會期期間,除了超過7萬名園區志願者外,還有近十萬名城市服務點志願者。淺綠跟白色的制服讓他們在國內被稱為「小白菜」。這些志願者大多數是學生,或廿歲出頭的年輕人。剛從德國畢業回來的黃韜就是其中一個。他在世博浦東六號門外、人流最多,被稱為「世博第一崗」的城市服務站點當站長。

世博內外近20萬志願者

他唸畢經濟工程後,不急於找工作賺錢,反而先當世博志願者,希望先汲取社會經驗。「我們朋友間也有好幾個當上志願者的,現在中國年輕一代更願意無償工作了,比上一代往往更主動、更熱情為社會服務。」同為志願者的新聞系二年級生陶慎琦也說,班上大家都爭着當志願者,學校在課堂上也會配合。「我們班裏有30人,三分之二的人都主動報名參與,但最後只有三分一能當上。」上海世博還收到了千多名境外志願者的申請。澳門的吳曉彤去年十月向上海世博澳門辦公室申請,經過多輪面試,現在於澳門館當義務解說員,負責導賞旅客遊覽整個澳門館,每團大約20分鐘,一天下來就是不斷的反覆講解。她形容在上海這個月的工作「好充實」、「好忙」,每天早上七時半就要出門,下午三時半下班後,在園區內走一會就要回去休息了。

香港理工大學學生Nathan則隨香港當代文化中心的活動,在城市最佳實踐區香港案例館當志願者。「這樣的工作當然辛苦了,在香港也很少要站一整天,但能夠接觸到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學習與人溝通,也是一大得着了。」

藝術家眼中的世博

都市日報
P30  |   城市  |   By 葉冠霖     2010-05-20

藝術家眼中的世博    

下午二時,在烈日下走在上海盧灣區的香山路,路旁茂密的樹葉正好為路人打傘。這昔日的法租界今日享有上海大都會中難得的寧謐,奧古斯丁會寓所(Residence of Augustinian)的舊址現已成為了由上海年輕藝術家成立的藝廊 –– AM Art Space。城市內的另一端、上海世博的會場內每天有二、三十萬絡繹不絕的遊客,但AM Art Space 的負責人鄧葉明卻在想,「世博究竟為上海藝術家帶來了甚麼?」文:葉冠霖 圖:香港電台一次上海世博、184日的展期、800多個節目、2萬多場演出、預計7000萬參觀者。這樣的盛會,正好讓參展各國向世界展示當代文化、科技和產業等成果。上海花了450億美元打造了這個文化交流平台,上海的本土藝術家,又有多大的得益?

上海市政協委員吳思遠今年初、在世博還未開始時曾說,據他了解,上海沒有一個藝術工作者、沒有一個單位參與世博會的文化演出,覺得很荒謬,反倒一些文藝工作者或社團卻收到了外國館的邀請。

上海藝術家 無緣參演世博AM Art Space 的鄧葉明和另一位負責人于吉就是一例。他們得到英國策展人的邀請,將代表中國上海,參與一項跟德國威瑪市及英國利物浦市三地藝術家合作的藝術項目,作品會透過視像連線在德國館展出。

鄧葉明認為,他們這一類上海年輕當代藝術家能參與世博,算是異類,因為上海藝術家要參與世博的項目,並不容易。另一位上海藝術家陳航峰也表示,沒有聽聞過上海世博有公開的途徑讓本地藝術家參與。「世博是一個失敗的概念,百多年前的概念了!今日的世博只是一項商業活動。」陳航峰也不在乎能否參與世博會。

本身是一位策展人的上海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李翔寧,就獲世博主辦單位邀請參與了「城市生命館」的策展項目。他認為世博的展覽偏重於展示國家的文化,較少當代藝術家的參與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世博為上海藝術界帶來了甚麼具體的好處?鄧葉明說因為簽證等問題,中國藝術家較難到外國交流,世博會倒得讓大家能近距離看看西方世界的想法,可能這就是世博對本土藝術界的唯一好處。而于吉就認為世博為上海的藝廊帶來了一些有質素的參觀者,因為他們到上海的目的有別於以往的旅遊觀光。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不出門遊世博》。節目全方位報道上海世博的姿采,逢星期六下午3時至4時在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94.4)播出,港台網站(www.rthk.org.hk)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更美好生活的反思

都市日報
P36  |   city  |   By 葉冠霖     2010-05-12

【不出門遊世博】 更美好生活的反思    

一個上海,展示兩種的都市發展模式:政府拆去浦東大片老民房舊工廠,蓋了當今的世界焦點世博園區;昔日是法租界的田子坊,十年前開始有藝術家進駐,現已成了集畫廊、咖啡館、酒吧的遊客區。城市如何發展,才能如世博口號所言:讓生活更美好? 文:葉冠霖 圖:香港電台因採訪世博到上海五天,走過世博大小展館,也在城中穿街弄巷。位於盧灣區的「田子坊」雖然只是老街窄巷,相比那些簇新的世博展館,更讓我印象深刻。

香港高鐵一役,讓大眾反思發展與保育的關係,菜園村的存亡更讓人質疑,「城市是否真的讓生活更美好?」那麼世博會的大興土木,又為上海帶來了甚麼,帶走了甚麼?

為了配合世博會的興建,上海市政府動遷了原世博會址的18,000戶居民,並安置到兩個在附近新建的安置區域:三林世博家園及浦江世博家園。其中三林世博家園,建造了住宅樓219幢,涉及四萬餘人。

居民雖有新屋住但要付代價四萬人可不是一個小數目。這個新建的三林世博家園,看上去居住環境確實不錯,有點像上水粉嶺那些較低密度的樓房:樓底高、落地玻璃陽台。三林世博家園居民張愛萍稱,舊居的位置現已成為了世博園內的非洲館區,她覺得新居的環境比以前好得多,但要付的費用多了,如水、電及管理費等。她還投訴地方比以前少了,買菜又不方便。

世博的興建也不是把區內所有建築物推倒重來的。例如昔日的江南造船廠,就被保留了原有的建築結構,換上了新的外觀,成為了世博展館之一的「中國船舶館」。有份參與世博提案項目的上海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梅青認為,這種形式的保育保留了城市對建築物的記憶。

但世博過後,大部分展館都會拆掉,這些保育工作的成果能否保留下來,也要看政府的決定。不過要是真的要完全拆掉,梅青也不覺得很可惜。「最重要的是過程,在這個保育過程中,已經是一種提升了。」上海之旅,除了遊世博之外,也特別到了藝術區「田子坊」一走。到訪之日,穿梭小街窄巷,在一家餐廳的對面看到一位男士,只穿小內褲,拿着一個面盆、一支沐浴液,就站在一旁洗澡。對來自城市的遊人來說,這樣的情懷可能更吸引,怪不得田子坊裏盡是遊客手中新款的數碼相機,以及記憶卡上的街巷古老風貌。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不出門遊世博》。節目全方位報道上海世博的姿彩,逢星期六下午3時至4時在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94.4)播出,港台網站(http://www.rthk.org.hk)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去中國化的教科書

明報
F03  |   中英通通識  |   綜合教材  |   By 梁以祈     2008-03-13

去中國化的教科書    

台灣的教科書不時重新「正名」,繼2007 年台灣高中歷史、國文書要「去中國化」後,2008 年2 月台灣教育部進一步「修改」教科書,如將「中國文字」改稱「漢字」、「國語」改稱「華語」、「中華文化」改稱「本國文化」等。台灣教科書的「去中國化」惹起廣泛爭論,有人擔心會造成混亂,亦有人指是政治不正確。教科書的「去中國化」,究竟是與時並進,還是多此一舉? 文字整理:梁以祈



資料1

台灣改動教科書起爭議

港台主持:曾志豪(曾)、葉冠霖(葉)曾:各位好,今天公民社會會由我們兩個中國香港的同胞葉冠霖及曾志豪為大家主持。

葉:我們應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同胞。

曾:對,台灣教育部上星期推出了所謂教科書不當用詞的檢核計劃。


葉:這個檢核的重點是:現時有很多書都有自我矮化地區及主體意識不清的現象,一些對中國的稱呼,未能反映歷史事實及政治。簡言之,台灣並不只是一個地區,還是一個國家。國家的地位應與中國對等,所以要說清楚中國還是台灣。不如以教科書的實例說明一下。

曾:譬如「兩岸」要變成「兩國」,台灣地區要變成「我國」,另外還有「國父」孫中山,不用加「國父」的名目。葉: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如我們說「古人」,本是一個中性的字,純粹指以前的人,但台灣人可能想起自己民族歷史不長,認為「古人」會令人想起詩人、歷史人物吧!所以他們在「古人」前加上「中國」,如屈原便是「中國古人」。

曾:有首詩有云今月曾經照古人,若根據教育部的指引不就成了「今月曾經照『中國』古人」?要把月亮的照射範圍具體縮窄至某一地方,這不是跟自己開玩笑嗎?又例如「中日甲午戰爭」、「中日抗戰」,要變成「清日戰爭」。

葉:做了這套東西出來,台灣人會如何想呢?是否多了個「中國」的字眼就能區分兩個地方?很多人可能仍很疑惑。因為語言是一樣的,若要「去中國化」是否就不再說普通話,而說閩南話?

曾:但閩南話又是福建的古稱。看看地圖,福建又不在台灣的管轄範圍,那如何是好呢?

葉:所以真的很值得反思,台灣做了如此多東西,是否真的可以「去中國化」呢?

曾:我看過一些台灣人的意見是這樣的:教科書是很重要,的確對我們下一代有很大影響,但是現今資訊科技爆炸,學生把書讀過後便會把書丟在一邊,反而上網、看電影、聽歌等潛移默化的影響會較大,所以不用對這事過於激動。

葉:我不同意,作為學生的過來人,我們背誦的都是教科書,背背吓便順了口,可能有潛移默化作用。

曾:如果凡是地區都要註明「中國」的話,可能在大街小巷、士林夜巿便會發現很多商店會湧着「中國」兩字,全街都變成寫上「中國」的招牌:中國四川菜、中國小籠包……

葉:若然有遊客來到台灣,他們覺得那兒似中國還是似台灣呢?

香港電台第一台《公民社會》「台灣教科書更改字眼會否令台灣真正『去中國化』?」


2007.07.23(本文為刪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