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5日 星期六

去中國化的教科書

明報
F03  |   中英通通識  |   綜合教材  |   By 梁以祈     2008-03-13

去中國化的教科書    

台灣的教科書不時重新「正名」,繼2007 年台灣高中歷史、國文書要「去中國化」後,2008 年2 月台灣教育部進一步「修改」教科書,如將「中國文字」改稱「漢字」、「國語」改稱「華語」、「中華文化」改稱「本國文化」等。台灣教科書的「去中國化」惹起廣泛爭論,有人擔心會造成混亂,亦有人指是政治不正確。教科書的「去中國化」,究竟是與時並進,還是多此一舉? 文字整理:梁以祈



資料1

台灣改動教科書起爭議

港台主持:曾志豪(曾)、葉冠霖(葉)曾:各位好,今天公民社會會由我們兩個中國香港的同胞葉冠霖及曾志豪為大家主持。

葉:我們應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同胞。

曾:對,台灣教育部上星期推出了所謂教科書不當用詞的檢核計劃。


葉:這個檢核的重點是:現時有很多書都有自我矮化地區及主體意識不清的現象,一些對中國的稱呼,未能反映歷史事實及政治。簡言之,台灣並不只是一個地區,還是一個國家。國家的地位應與中國對等,所以要說清楚中國還是台灣。不如以教科書的實例說明一下。

曾:譬如「兩岸」要變成「兩國」,台灣地區要變成「我國」,另外還有「國父」孫中山,不用加「國父」的名目。葉: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如我們說「古人」,本是一個中性的字,純粹指以前的人,但台灣人可能想起自己民族歷史不長,認為「古人」會令人想起詩人、歷史人物吧!所以他們在「古人」前加上「中國」,如屈原便是「中國古人」。

曾:有首詩有云今月曾經照古人,若根據教育部的指引不就成了「今月曾經照『中國』古人」?要把月亮的照射範圍具體縮窄至某一地方,這不是跟自己開玩笑嗎?又例如「中日甲午戰爭」、「中日抗戰」,要變成「清日戰爭」。

葉:做了這套東西出來,台灣人會如何想呢?是否多了個「中國」的字眼就能區分兩個地方?很多人可能仍很疑惑。因為語言是一樣的,若要「去中國化」是否就不再說普通話,而說閩南話?

曾:但閩南話又是福建的古稱。看看地圖,福建又不在台灣的管轄範圍,那如何是好呢?

葉:所以真的很值得反思,台灣做了如此多東西,是否真的可以「去中國化」呢?

曾:我看過一些台灣人的意見是這樣的:教科書是很重要,的確對我們下一代有很大影響,但是現今資訊科技爆炸,學生把書讀過後便會把書丟在一邊,反而上網、看電影、聽歌等潛移默化的影響會較大,所以不用對這事過於激動。

葉:我不同意,作為學生的過來人,我們背誦的都是教科書,背背吓便順了口,可能有潛移默化作用。

曾:如果凡是地區都要註明「中國」的話,可能在大街小巷、士林夜巿便會發現很多商店會湧着「中國」兩字,全街都變成寫上「中國」的招牌:中國四川菜、中國小籠包……

葉:若然有遊客來到台灣,他們覺得那兒似中國還是似台灣呢?

香港電台第一台《公民社會》「台灣教科書更改字眼會否令台灣真正『去中國化』?」


2007.07.23(本文為刪節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