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5日 星期六

藝術家眼中的世博

都市日報
P30  |   城市  |   By 葉冠霖     2010-05-20

藝術家眼中的世博    

下午二時,在烈日下走在上海盧灣區的香山路,路旁茂密的樹葉正好為路人打傘。這昔日的法租界今日享有上海大都會中難得的寧謐,奧古斯丁會寓所(Residence of Augustinian)的舊址現已成為了由上海年輕藝術家成立的藝廊 –– AM Art Space。城市內的另一端、上海世博的會場內每天有二、三十萬絡繹不絕的遊客,但AM Art Space 的負責人鄧葉明卻在想,「世博究竟為上海藝術家帶來了甚麼?」文:葉冠霖 圖:香港電台一次上海世博、184日的展期、800多個節目、2萬多場演出、預計7000萬參觀者。這樣的盛會,正好讓參展各國向世界展示當代文化、科技和產業等成果。上海花了450億美元打造了這個文化交流平台,上海的本土藝術家,又有多大的得益?

上海市政協委員吳思遠今年初、在世博還未開始時曾說,據他了解,上海沒有一個藝術工作者、沒有一個單位參與世博會的文化演出,覺得很荒謬,反倒一些文藝工作者或社團卻收到了外國館的邀請。

上海藝術家 無緣參演世博AM Art Space 的鄧葉明和另一位負責人于吉就是一例。他們得到英國策展人的邀請,將代表中國上海,參與一項跟德國威瑪市及英國利物浦市三地藝術家合作的藝術項目,作品會透過視像連線在德國館展出。

鄧葉明認為,他們這一類上海年輕當代藝術家能參與世博,算是異類,因為上海藝術家要參與世博的項目,並不容易。另一位上海藝術家陳航峰也表示,沒有聽聞過上海世博有公開的途徑讓本地藝術家參與。「世博是一個失敗的概念,百多年前的概念了!今日的世博只是一項商業活動。」陳航峰也不在乎能否參與世博會。

本身是一位策展人的上海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李翔寧,就獲世博主辦單位邀請參與了「城市生命館」的策展項目。他認為世博的展覽偏重於展示國家的文化,較少當代藝術家的參與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世博為上海藝術界帶來了甚麼具體的好處?鄧葉明說因為簽證等問題,中國藝術家較難到外國交流,世博會倒得讓大家能近距離看看西方世界的想法,可能這就是世博對本土藝術界的唯一好處。而于吉就認為世博為上海的藝廊帶來了一些有質素的參觀者,因為他們到上海的目的有別於以往的旅遊觀光。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不出門遊世博》。節目全方位報道上海世博的姿采,逢星期六下午3時至4時在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94.4)播出,港台網站(www.rthk.org.hk)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